2024年10月20日

望闻问切是谁提出来的(详解扁鹊“医术”的高明之处)

导读:战国时期著名医生扁鹊提出看、听、问、切,在其古代医学作品《难经》中记载:“望而知之神,闻而知之神,问而知之工,切脉而知之巧。

扁鹊的名气可能比华佗差一点,但他是中国四大名医中历史上最早的。“扁鹊”当时只是个绰号。和“活华佗”一样,原来的“扁鹊”其实是黄帝时期的神医。战国时期的“扁鹊”原名秦越人。后人给了他这样一个绰号,以表扬秦越人的高超医术。

到了宋朝,扁鹊被尊为“医师之师”,但不要低估这个“师”字。就是孔子,到了明朝,才有了“至圣先师”的称号。

由于扁鹊被称为“医生之师”,他一定有自己的优点——他提出了“看、听、问、切”四种诊断手法,开创了切脉的先例。

据说《难经》也是扁鹊做的,即使不是,也和扁鹊有关。

扁鹊的医术从何而来?

据《韩非子·喻老》记载,扁鹊一看到蔡桓公,就知道自己身体有问题。事实上,在那个时候,只要扁鹊采取行动,他就可以摆脱疾病。但蔡桓公忽视了这一点。当扁鹊病情恶化时,他的病情仍然得救,但他仍然对扁鹊的话充耳不闻。

第三次,扁鹊没有来找他,而是去找扁鹊。因为他病得很重,即使扁鹊很难治疗,他很快就死了。

然而,在历史资料中,“蔡桓公”没有这样的人,而是有一个“蔡桓侯”。他生卒的年份离扁鹊的时代很远。此外,根据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序言,他曾提到并感叹。在感叹中,张仲景提到了“齐侯”,而不是“蔡侯”。

所以还有另一个结论,所谓的“蔡桓公”其实是“齐桓公”,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造成的错误。

但不管是谁,都足以说明扁鹊医术高超。还有一个关于扁鹊的小故事。

扁鹊一家有三兄弟。他声称他的大哥在治疗疾病之前没有生病,所以他的医术并不明显。二哥在病情初期就已经治好了。只有当病人达到一定程度时,他才能被诊断出来,所以在诊断和治疗时,他花了很大的努力,以至于别人看到后感到“神奇”。

结论:这两个故事有两个共同点。首先,世界喜欢浮在表面上看东西。第二点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那就是“防微杜渐”。这两种哲学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生活或其他地方,都取决于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