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

三国真实存在吗(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着多大的区别)

世界大势所趋,分久必合,分久必合。这大概是大多数人对三国时期最直观的理解,尤其是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得大家对三国历史的认知有很大的偏差。

与真实的历史不同,《三国演义》有很多改编,甚至是神化的行为,使它脱离了历史现实,满足了公民阶级的需要,忽视了历史现实。大多数人对实际的历史事实缺乏理解,所以他们有错误的理解。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三国呢?和我们在银幕和小说里看到的有什么区别?

一、东汉末年混乱的根源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上来描绘了一个乱世的场景,黄巾起义,世界混乱。中央皇权衰落,奸臣混乱,地方诸侯分离并立。然而,作者忽视了王朝混乱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外戚宦官的专权。东汉是中国古代许多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时代。与西汉不同,除了汉明帝和汉章帝,东汉的皇帝都很年轻,太后在朝鲜被称为制度,这使得外戚的力量不断增强,威胁到皇权。

同样,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宦官在这一时期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皇太后乃至皇帝的得力助手。此外,皇帝很年轻,很容易过度依赖宦官,这使得宦官干涉政治。例如,汉灵皇帝刘红直言宦官张让是他的父亲。可见东汉政局有多混乱。

二是朝中党的囚禁。面对外戚宦官的专权,官僚集团不可避免地会不满意。一些有抱负的人担心王朝的未来。因此,它形成了陈凡等专门反对外戚宦官的文臣群。然而,这些人大多是普通文人,根本无法与拥有权力的外戚宦官抗争。

党狱之祸前后持续了十几年,直到黄巾起义结束。

但也正是因为党囚之祸,在某种程度上,东汉政府失去了大量的文臣,人才出现了断层。

最后是国家社会矛盾的加剧。它主要反映了土地合并的不断出现,使大片土地合并,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不断深化。

对于这个问题,汉政府并非无所作为,但此时,汉政府本身已经走到了尽头,对当地家庭的管理已经不同于过去,所以它也是无能为力的。

这也成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黄巾起义的早期阶段,可以说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记录,汉朝有被推翻的趋势,但随着朝廷的反应。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进行反击,最终平息了黄巾起义。

但这也意味着大汉末路即将到来,刘备、孙权、袁绍等我们熟悉的人物也在这一时期崛起。

二、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

第二个问题很容易让人困惑,那就是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我们所说的三国时期,是指魏、蜀、吴三国的鼎立局面。赤壁战役中,孙吴联军击退了曹操的进攻,破坏了曹操统一南方的雄心壮志,这场战役也奠定了三国的雏形。

但只是雏形,那么真正的三国什么时候开始呢?事实上,蜀汉、曹魏、孙吴三大政权才于公元220年正式开始,历史上才出现。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在东汉末年掀起了一场乱世。随着黄巾混乱的平静,中央王朝对地方政府的管辖权也是徒劳的。与此同时,曹操强迫王子命令王子击败袁绍、陶谦等势力,成为北方的实际控制者。

南方地区由孙权家族控制。赤壁战争结束后,刘备站稳了脚跟,在荆州的帮助下,进入了巴蜀,稳定了下来。

造成三国局势的形成,就是关羽之死,荆州之战之后,关羽之死,打破了三方势力的平衡。

公元220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年。关羽死后,曹操死于疾病。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主动篡权,迫使汉献帝冥想,登基称帝,建立曹魏政权。

刘备将关羽的死归咎于孙权,并于公元221年登基,蜀汉政权完全建立。刘备称帝非常讲究。汉献帝退位后,他称帝,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表明政权的合法性。

相对而言,孙权称帝较晚。公元222年,孙权被曹丕命名为吴王,这是双方政权的合作。然而,在公元228年,东吴和曹魏发生了冲突和冲突。在石亨之战中,曹休被鲁迅打败,双方关系紧张。第二年,孙权登基称帝,建国称吴。

因此,严格来说,魏、蜀、吴三国的鼎立局面直到公元229年才出现。曹操活着的时候,还是汉末,三国还没有开始。

二、曹魏的灭亡是曹丕一手造成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曹魏政权一直是最强大、最稳定的,但在三国中,曹魏政权率先崩溃。曹魏政权虽然最终灭亡,但早在魏明帝曹睿之后,就名存实亡。以司马懿为首的家族牢牢掌握了曹魏的实际政权。

事实上,曹操掌权时,对世家大族的压制是非常明显的,他收拾了威望和福气的世家大族。曹操抑制了自己的力量,选择了人才,提拔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但曹丕登基后,他把曹操的规定放在了脑后。在陈群的建议下,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与世家大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曹魏的政权也被切断为九品中正制度。此后,世家大族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威胁到曹魏皇室的统治。

在古代和现代,有多少事情是微笑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确实非常出色。但对于内容,三点是真的,七点是假的,经过了大量的艺术处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历史资料来对待,内容也应该是理性的认知,不应该被过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