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潭柘寺有多少年的历史(潭柘寺景点的历史简介)

潭柘寺-古木不知春秋!

京西有千年古刹,阳春三月,慕名前往。

潭柘寺建于西晋民帝建兴四年(316年),最终研究为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它是佛教传入北京后建造的最早的寺庙。起初规模不大,叫“嘉福寺”。

清朝康熙皇帝赐名“秀云寺”,但由于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民间称之为“潭柘寺”,至今仍在使用。

古建筑选址

讲究风水,“前有照,背有靠,左右有抱”是首选。

潭柘寺也不例外,位北朝南,三面环山,藏风聚气。

背靠大山,左青龙右白虎扶手,形似太师椅,稳居富贵之地。

深山,香云缭绕,钟声长鸣,《大悲咒》念念声入耳,禅心佛语,净化心灵,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对古刹充满敬畏,顶膜拜。

潭柘寺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千年古韵,还有令人惊叹的宝刹宝物,灵性参天古木。

龙王殿前廊挂着一条石鱼,生动活泼,体长约5英尺,重约300公斤。石鱼又黑又亮,含有铜,击中不同的部位,会发出高低的声音,如天然石琴。

据说这条鱼原本是南海龙宫镇海之宝,玉帝生日那天,龙王敖钦把石鱼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玉帝。

玉皇大帝把它放在瑶池,因为有一年天下大旱,疾病流行,玉皇大帝把这条神鱼给了潭柘寺,让它下到人间去拯救苦难。

寺庙里的方丈把这条鱼挂在龙王殿前,每逢大旱之年,人们都会打它求雨,如果有疾病,摸它就会消失。

根据传说,求雨方向对应于打击部位,触摸部位对应于疼痛部位,非常有效。

上帝依恋,方丈以慈悲为怀,将宝物悬在殿前与众生共享,除灾消难,足见胸怀。

潭柘寺内毗卢阁东侧,种植于明代的“二乔玉兰”,是北京著名的花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说是从国外引进的,因为花瓣有粉色和白色,非常娇艳。有人把三国时期东吴的大乔和小乔比作“二乔玉兰”。

由于“二乔玉兰”的芬芳,青灯古佛,梵音世界有一点仙灵,凉爽的“清香”。

毗卢阁殿前有两棵树相依相伴,一黑一白,这棵树植于辽代,属一级古树。

一棵古老的柏树和一棵柿子树一起生活,就像一对夫妇,永不放弃,互相支持,携手共进,人们取其谐音,称之为“百事(柏柿)如意树”。

由于殿内有一尊“不空成就佛”,他是金刚界五佛之一,负责事业成就。顺应佛意,期待美好,又称“事事如意柏”。

潭柘寺大雄宝殿后院有许多古树,其中两棵萨罗树和两棵高大的古银杏树最引人注目,充满传奇。这棵树起源于古印度,在中国非常罕见。

两棵萨罗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树干多处突起,形似牛眼,大若拳头,给人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感觉。

两棵高大的古银杏树直冲云天。据说它们种植在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东边的一棵被乾隆称为“皇树”,西边的一棵被称为“皇树”。

清代诗人孙雄曾写诗赞云:“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三月中旬,千年王气消沉,香火空空。”

关于帝王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只要皇帝登基,树根就会长出一根新枝,与老枝融为一体,像慈父携子;这棵树很生动。如果皇帝死了,一根树枝就会从树上掉下来。

或者是命中注定或者是巧合,但这棵古银杏树却成了王朝兴衰的见证树。

潭柘寺门前东南角有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庭院,叫“安乐延寿堂”,以前是僧人养老院。

院子里一棵被称为“白袍将军”的白皮松特别引人注目。它的白色树干经常被误认为是油漆石灰水,仔细观察是树干的真实颜色,它的传奇颜色让游客惊叹不已。

谭柘寺碑坊前有两棵古松,两棵古松都有300多年的树龄。

一天卧龙松,树冠向北倾斜约15米,苍桑树干向上举起,树枝相互缠绕,像龙一样蜿蜒;一天盘龙松,古树参天,翠绿挺拔,树枝弯曲,表现出不屈,努力攀登的趋势。

潭柘寺的古树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安静而沉默。

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变迁;他们习惯了各种各样的达官显贵,众生相貌。

把这一切藏在心里,默默地用生机勃勃的树干迎风,用巨大的树冠遮雨,始终表现出坚韧挺拔,傲霜立雪,不屈不挠。

站在寺庙前,仰望群峰,山风呼啸。回首往事,古树庄严典雅,任春夏秋冬,任风吹雨打,宁静而遥远。什么王侯将相,名利,荣华富贵,都过眼烟云。

心平气和,万籁俱寂,双手合十,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