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扶苏为什么不反抗(扶苏不选择逃跑或造反却执意要自刎)

摘要: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公子扶苏选择自杀,而不是反抗、逃跑或反抗。扶苏是秦始皇和郑妃的长子。从字面上讲,“扶苏”代表了秦朝的繁荣。秦始皇希望公子扶苏能健康蓬勃地生长,使秦朝更加有序。

扶苏周围有30万军队,为什么不选择逃跑或造反,坚持自杀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第五次东巡中突然死亡,随后奸臣赵高与宰相李斯一起篡改秦始皇遗诏,支持公子胡亥成为新皇帝。

另一位公子扶苏在收到假遗诏后选择自杀,他手下多达30万雄兵也被赵高和李斯瞬间瓦解。

然而,为什么忠诚的公子扶苏坚持自杀?他手下有30万大秦雄兵。即使他不选择面对面,他也可以反抗或逃跑。没有必要白白牺牲自己的生命。

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公子扶苏选择自杀,而不是反抗、逃跑或举兵造反。

扶苏是秦始皇和郑妃的长子。从字面上讲,“扶苏”代表了秦朝的繁荣。秦始皇希望扶苏公子能健康蓬勃地生长,使秦朝更加有序。

根据《史记》和《战国策》,扶苏性格忠厚,偏爱儒家文化。

13岁时,秦始皇让公子扶苏独自带兵出行。弱冠年,扶苏和将军蒙田驻扎在北方边疆抵抗匈奴。

此外,秦始皇嬴政因焚书坑儒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指责,公子扶苏也因此与秦始皇闹得不可开交。

《史记》中有一句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众生皆念孔子。今上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只上察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扶苏认为世界刚刚稳定,许多偏远地区的人还没有属于大秦。多年来,儒生一直在背诵孔子的忠孝仁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儒生,让他们安抚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民。今后,世界将稳定,不会有大错误。

由此可见,公子扶苏的执政理念和行为作风与秦始皇背道而驰。扶苏也因为这个建议激怒了秦始皇。

此后,他驻扎在北方边疆多年,帮助将军蒙田修建长城,远离咸阳首都。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河北省广宗县病逝,奸臣赵高和首相李斯才篡改了遗诏。

据传,秦始皇仍然希望他的儿子扶苏回到咸阳,主持葬礼,继承皇位。他的儿子胡亥没有政治事务,也没有天赋。秦始皇决定不让他成为继任者。

但当假遗诏传入北军营时,公子扶苏却不辨真假,立即自杀,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一假遗诏列举了许多公子扶苏的罪行,虽然都是莫须有的,但却让扶苏深信不疑。

据《史记》记载,遗诏中有这样一段话:“公子扶苏曾直言不讳地犯罪,实属不孝。现在和蒙田驻守边疆,没有立寸土之功,以死赐之。”

这段话恰好暗合了秦始皇和公子扶苏的矛盾。扶苏得知秦始皇去世后,心里百感交集,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辨别遗诏的真伪。

回顾秦始皇的活着,卢生和秦始皇关系很好。仅仅因为一个笑话,卢生就害怕逃到海外。当时还在咸阳的扶苏一定听说过。

可想而知,由于秦始皇的“凶名”太多,给年轻的扶苏留下了阴影。此外,秦始皇驱逐生母赵姬和吕不韦成为一件大事。即使秦始皇去世了,扶苏也害怕其他威望。

此外,赵高还完全模仿了秦始皇的语气和笔迹,因此公子扶苏错误地将假遗诏视为真正的圣旨,并根据上述要求立即选择自杀。

第二,虽然扶苏当时手里拿着30万雄兵,但这30万雄兵主要是听命于将军蒙田。

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他只是把公子扶苏送到北方边疆体验,并没有真正把这30万英雄全部转移给公子扶苏。在军事指挥权方面,将军蒙田有最终决定权。

这句话在《史记》中也很关键:“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田于上郡。”

扶苏的建议激怒了秦始皇,扶苏被派往北方当监狱军。蒙田是真正的教练。扶苏根本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结合第一点和第二点,如果公子扶苏真的有起兵造反的想法,那些不知名的士兵肯定不愿意跟着公子扶苏造反。

因为赵高的假遗诏连公子扶苏都被骗了,士兵们认为公子扶苏真犯了不可原谅的罪行,所以不可能和他同流合污,起兵造反。

虽然将军蒙田也看到了遗诏的缺点,但他当时并没有劝诫和安慰扶苏。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将军蒙田对公子扶苏也持模棱两可的态度。

蒙田及其背后的蒙氏家族根深蒂固,他们不会轻易倒向任何一方。但扶苏已失势,蒙氏族人将明哲保身,投靠新帝胡亥自保。

因此,扶苏没有太多的直系心腹,30万军队也不会服从他。即使扶苏想逃跑,活在这个世界上,他能去哪里?

要知道,此时的公子扶苏是赵高和胡亥眼中钉,肉中刺。秦始皇一死,没有人能保佑扶苏。我想在收到假遗诏后,公子扶苏一定会想到这一点。

此外,象征九五尊的传国玉玺已被赵高和李斯控制。扶苏当时没有真诚的支持者,即使他想造反,他也无能为力。

即使公子扶苏侥幸逃脱,但他一生都过着卑鄙的生活,我相信这绝不是公子扶苏的初衷,所以只有等待扶苏的人死了。

也许从当年公子扶苏直接劝秦始皇,然后惹父亲生气,被贬到北方边疆,他已经有了杀人成仁的想法。

扶苏公子是那种忠诚迂腐的君子,根本打不过赵高、秦二世胡亥等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