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食蚊鱼多久繁殖一次(食蚊鱼出生多久性成熟)

摘要:食用蚊鱼通常每30-40天繁殖一次。它属于卵胎生动物,雌鱼在繁殖期交配,雄鱼臀鳍的前部是它的交配器,通常卵在体内受精和孵化。它的繁殖期很长,每年4月至11月,每年3-7次。

黄河流域的生物入侵不容忽视。2020年发表于2020年《 生物多样性 》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进入黄河流域9省区的外来植物有194种,外来动物有90种,其中30种是鱼类,包括众所周知的 德国镜鲤、虹鳟鱼、食蚊鱼 等等。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上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中,公布的结果, 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自然种群 。在这些外来物种中,有臭名昭著的“植物杀手” 黄顶菊 ,它也被称为“超级入侵植物” 互花米草 。在水下,生存竞争更加激烈, 食蚊鱼 是赢家之一。

食蚊侵入黄河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长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全长5464公里,宛如一条蜿蜒的龙。黄河西起青藏高原,东至渤海,南至秦岭,北至阴山,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形成自然生态屏障。

在黄河流域,关于食蚊入侵的报道并不多,但许多调查显示,该物种的“反客户主导”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分布在黄河的上、中、下游,沿着黄河9个省和地区发现了食蚊的痕迹。事实上,在2019年,魏洁飞和其他人在调查后透露,食蚊已经蔓延到黄河9个省和地区,是整个流域分布最广泛的入侵者之一。

要知道,黄河地形总落差4448米,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跨越三级地形阶梯的大河之一。水文环境复杂,气候环境多样。上游河流蜿蜒曲折,水质清澈但水温低,中下游水温升高,但沉淀物含量急剧增加,水环境恶劣。

可以在黄河“站稳脚跟”,足以看到食用蚊鱼强大的适应性!与不耐寒的罗非鱼和大口鲈鱼不同,食用蚊鱼对温度的适应性超出了前者的范围。它不仅可以在0℃的水中生存,而且可以在30~40℃的水中正常繁殖。此外,这种鱼是贪婪的,可以吞下鱼卵。它是一种威胁性的外来物种。

食蚊鱼虽小,但其威胁性不亚于珠江泛滥的罗非鱼,甚至在两者的竞争中占上风。2008年至2009年,研究人员在广州研究了食蚊鱼的食性,在一条24毫米长的雌性食蚊鱼中发现了三条罗非鱼仔鱼,腹部明显肿胀。经测量,罗非鱼仔鱼长约5~6mm,进一步揭示了食蚊鱼“贪婪”的本质。

蚊鱼有多厉害?为什么侵入黄河?

食用蚊鱼不是中国本土物种,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食用蚊鱼的常见体长只有2~4cm,野外寿命不超过两年(大部分一年就死了),尤其是喜欢捕食蚊子的幼虫,所以被命名为食用蚊鱼。

蚊鱼的灭蚊能力有多强? 有人研究说,在23℃的水温下,一条雌鱼在24小时内吃掉了438只幼虫,摄入量超过了自身体重的50%!

上个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疟疾的干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重要生物媒介。为了阻止病源的传播,控制蚊子的数量,各国都引进了食蚊鱼,中国也于1924年引进了这一物种。近一百年来,食蚊鱼在河流和湖泊水库中被排放,导致该物种遍布长江南北,入侵危机也在秘密繁殖。

进入黄河流域的食蚊鱼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包括 人为释放和引入经济鱼类时,不小心引入了食蚊鱼或鱼卵 ,最有可能的是后者。据报道,随着鲤鱼和鲫鱼的引进,麦穗鱼、泥鳅、食蚊鱼等小杂鱼多次入侵新水域。它们也在云南洱海等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一度迫使洱海裂腹鱼等土生土长的鱼走上了“绝路”。

进入黄河只是第一步,生态特征是食蚊鱼“站稳脚跟”的关键。

食蚊鱼除了在高温低温水体中游刃有余外,还特别能“生”。食蚊鱼的繁殖非常特殊,营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成小鱼后排出体外,所以后代存活率非常高。

雌性食蚊鱼只需40~50天就能发育成熟。如果温度合适,后代至少可以在30天内繁殖。据观察,雌性鱼每年春天可以生产3~5批仔鱼,并在夏天结束;后代可以在夏天成熟,并代替上一代繁殖。从理论上讲,只要水温合适,食蚊鱼就可以全年繁殖。这种现象存在于夏威夷。

在中国广州等地,食蚊鱼可以从3月到11月繁殖,每年有240天左右的繁殖期,预计会成为珠江流域的“水霸王”。

黄河乱成“一锅粥”

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外来物种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居民在黄河下游山东段捕获 鳄雀鳝 ,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在黄河中游,宠物被引入 鳄龟 它已经出现在自然水域;在黄河上游的青海段,土鱼越来越少见,逃跑了 虹鳟 但它经常被捕获,甚至蔓延到兰州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引进的外来鱼类逐渐开始产生“副作用”。引入外来鱼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是没有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龙羊峡水库的虹鳟鱼。2017年,库区200多个网箱中培育了9000多吨虹鳟鱼,贡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然而,由于网箱意外破裂,每晚都有2万多只虹鳟鱼繁殖。当地钓鱼爱好者还报告说,贵德段确实有很多大虹鳟鱼,有时一小时就能钓到七八只,5~10公斤不少。

在李家峡段,路亚竿钓虹鳟鱼甚至成为钓鱼朋友圈的热门项目。一些钓鱼的朋友捕获了20多公斤重的虹鳟鱼,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照片。对双方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黄河上游的生态系统来说,肉鱼虹鳟鱼不容低估,捕食凶猛,进食量大。首要任务是进行调查和评估危害。

根据国际学者Williamson在1996年提出的要求 1/10法则 ,从逃逸、建群到危害,外来物种分别有1/10的概率,因此 致害概率约为千分之一 。但考虑到黄河流域无数, 养殖企业 、频繁的 引种行为 、屡劝不听的 盲目放生 、外国鱼很强壮 繁殖能力 ,外来鱼的数量远远超过1000条,大大增加了成害、成灾的概率。

简而言之,引入外来物种既有优缺点,关键是做好防治工作,避免逃跑。对于已形成气候的食用蚊鱼,有必要加强对种群的动态监测,以此作为警告,尽量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