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韩愈简介(细说韩愈一生的经历)

作者:黛珂

天才是令人钦佩和羡慕的,但一个不屈不挠的成功人士,可以被称为真正的勇士!

——前言

韩愈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不聪明,但努力工作;启蒙早,发财晚;贫穷,但有丰富的历史子集;作为一名文人,擅长战斗;官员不容易,但日夜失去。这样的人,既普通又丰富,所以褒贬不一,难以捉摸。

然而,对于任何学者来说,韩愈注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高峰!因此,我们不妨遵循他的成长经历,看看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文坛联盟的?

穷孩子早当家

韩愈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他的祖籍是河南省沁阳市。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曾担任武昌县长。李白说:“如果你不下车,人们会害怕的;既然你下车了,人们也会很高兴的。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臣束手,豪宗侧目。”

李白不容易评价一个人。充其量,赞美一个人爱喝酒、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对于一个有着如此威望和美德的官员来说,李白虽然地处偏远,身居下僚,但依然不忘赞美。他死后六年,这个叫韩愈的孩子出生了。

韩愈三岁,父亲去世。事实上,我父亲并不年轻。因为韩愈兄弟韩辉的儿子,也就是“十二郎”,和韩愈差不多大了。之后,韩愈由兄弟韩辉和嫂子郑氏抚养长大。他和侄子“十二郎”被称为叔叔和侄子,但他爱他的兄弟。

韩愈八岁时,韩愈因元载案件被贬为韶州刺史。一个大家庭来到广东。两年后,他的兄弟韩将不幸去世。广东也正式与韩愈的生活形成了不解之缘。

此时韩愈的家庭情况,其实是可以想象的。此时此刻,全家100多人的负担都落在了嫂子郑氏一人身上。她把丈夫的尸骨埋在沁阳后,此时李希烈等人叛乱,长嫂随家人避难宣州。她常常抚着十二郎的头对韩愈说:“韩氏两代,只剩下你们两个了。韩愈后来叹了口气:“那时候你还小,自然不记得了;虽然我能记住,但我无法理解话语中的悲伤!”

从小,韩愈就开始像历史上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一样,投身于无私的阅读。他读书的方式是背书。而且记性似乎很好,因为不久就把六经全部背完了。这种方法的目的与苏东坡少年后来抄写《汉书》是一致的,因为要考科举,光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张嘴。而侄儿“十二郎”,和他的名字一样——少年老成,两人一起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考试之路漫如沟壑

19岁时,韩愈来到长安,开始交一些文章,但正如他后来所说:没有钱,没有势头,也没有向权贵致敬。上流社会的贵族不知道他的名字。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他投出的几篇文章基本都是论文法,崇尚文字的人权力相对较低。因此,韩愈的交友对他三年后参加科举没有帮助。

贞元五年(789年),韩愈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失败可能很容易接受,但后来又连续两次失败。这种心态在任何年轻人身上都爆炸了。韩愈也不例外。他心想:“读了这么多年书,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还是我太笨了,学习不如别人…如果我太笨了,我怎么能记得这么多文章,写这么多诗呢?能背诵这么多经典,写出这么多著名作品的人,却一直考不上进士。这到底是上天玩我,还是人为原因是什么?”

韩愈一生都相信天道。在他当时看来,大多数都是人为因素。但没有办法。对于一个靠别人帮忙生活的穷男孩来说,没有其他出路。他只是硬着头皮,然后继续参加考试。幸运的是,这次他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陆志。作为考官,陆志非常欣赏韩愈的文章。因此,上榜是合乎逻辑的。

然而,这只是考试中进士的第一步。只有通过官方部门的全面考试,我们才能被授予官职。但在这条路上,有很多颠簸,连续三次以失败告终。韩愈愤慨地说:“即使孔、孟来等人参加考试,他们也会失败!”这不是愤怒的话语。在平行风格下,屈子的《离骚》被带走了。在考官眼里,这只是一堆垃圾,这是不合适的。

来北京九年,一无所获。除了长期的短缺,他再也没有心情留下来,所以他收拾好东西,准备找份工作。这里需要提的是,在韩愈考中进士的第二年,他的嫂子郑太太去世了。所以她终究看不到韩家再现辉煌。

从工作人员到教师

二十六岁到来时,韩愈在宣武节使董晋府成为推官。同时,指导张籍、李翱进行文学创作。三年后,董晋病逝,韩愈扶他的棺材离职。刚走了四天,军中就发生了兵变。韩愈后来也在文章中说:“因为这件事没能邀请老成来小住。但也算是因祸得福。到达徐州后,韩愈再次担任张建封推官,试协律郎。冬天,张建封派韩愈进长安朝愣,再次引起对长安的怀旧,于是再次参加了官部考试。

我不知道是天意弄人,还是生命应该是这样。韩愈这次赢了。和上次考入学士一样,他也四次登榜。令人欣慰的是,如果没有连续六次失败,如果没有如此坎坷奇特的心路历程,韩愈将来可能无法承受“文坛盟主”的美誉!因为那些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失败后终止的人注定不是最杰出的代表。

第二年春天,韩愈被任命为四名医生,即副教授。当然,以韩愈的学术水平当教师就足够了。他一开始很高兴这份工作。后来,在《入学篇》中,郭子先生早上进入太学,招募学生建立博物馆,并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思,毁于随。”这很深刻,但这些贵族学生根本不听他的。然而,这是可以理解的。一群生活在温柔乡村的花花公子怎么能理解这位贫穷的文德绅士呢?

后来,韩愈再次成为国子博士,但学生们带着嘲笑说:“冬暖儿寒,老婆哭。孩子的牙齿是豁然的,但他死在哪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反教人为?”难怪韩愈要说:“嗯,老师的教导已经很久没有传了…士大夫的家庭,那些说师弟子云的人,会聚在一起笑。”这种感觉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悲哀!

贬降开放的地方

“当官是为了贬低。”没有人进入仕途会说这样的话。韩愈也不会。即使这样做了,也要面对现实和理想,坚决坚持自己的选择。

贞元19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督御史、八品官。年底,大旱,灾民流离失所,饥饿无处不在。然而,京兆尹和李实封锁了内部消息,并向皇帝报告说:“今年虽然旱,但谷还是很好的。”

经过一番调查,韩愈痛心疾首,但之前为考试请过李实,称赞他“赤心事,忧国如家!”现在刚就业,也不容易得罪。

以后修《顺宗实录》的时候,韩愈直言不讳地说:“租税是不可避免的,人穷到坏房子卖瓦木贷麦苗应官…陵墓的公卿已经下来了,随喜怒诬陷,朝廷害怕。如果你尝过圣旨,你就不能用圣旨来征之如初。勇敢杀人,人员不聊生。“看他的行为,李实这个人简直是坏透了。以至于最后他被贬为通州长史,临走时,人们都在路上等着石头。李实换了一条偏僻的小路才躲过一劫。

这是李实的结局,为期还早。现在只说韩愈因为一腔愤勇,给皇帝上了一篇文章《论天旱人饥状》。

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真诚朴实,结果却被贬为千里。可想而知,韩愈心中的阴影面积。但他无可辩驳。为自己辩驳就是违抗皇帝。所以只能马上上任。据他在《去江陵的路上送三学士》自述:“中使临门遣,瞬间不得留。生病的妹妹卧床垫,分为隔明幽。哭着乞求就别了,请不要点头。弱妻抱幼儿,出拜忘羞羞耻。当真是惨不忍睹。但这更能凸显他的伟大。

于是,他第二次带着家人到广东,任阳山令。

宪宗登基,获得赏识

韩愈来到阳山后,8月,他被授予江陵法曹参军。第二年年初,王叔文带领人们搅拌了一段时间。韩愈在刘宗元、刘禹锡等人位高权重的时候,仍然在遥远的广东省参军,因为他的治疗观念与这群人不同。后来,由于观察,他不得转移。

8月15日晚,人们高歌唱酒,韩愈写诗抱怨张署: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的声音酸涩而苦涩,不能听终泪如雨。

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飞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幽默如藏逃。

下床怕蛇吃怕药,海气湿蛰腥味。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奎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都除死。

迁人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国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好移荆蛮。

判决卑官不堪说,可以打楚尘埃之间。

同时,人流众多,天路幽险难追。

君歌和休听我歌,我歌今天和君殊科。

明月今夜多一年,人生由命不由他,

有酒不喝奈明何。

——《八月十五夜张功曹》

韩愈“以文入诗”,这些作品就是代表。十生九死到官所,蛇毒,赦免后无法归还。然而,在这样一个语言障碍、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地方,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感谢韩县令,当地居民给孩子起了“韩”字的名字。例如,一个姓李的家庭生了一个叫李韩的孩子。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仍然相对罕见。

最后一句话“一年明月今夜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喝奈明”,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隐居。作为一个仕途不顺利的文人,韩愈自然想到了隐居。他在《山石》中写道:“二三子,安得至老,不归。当时只有三十四岁。写《送李愿归盘谷》的时候,已经是陶渊明式的向往了。于是苏东坡开玩笑说:“余也以为唐无文章,只有韩退之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平生愿意为此作一篇,每一次写作都是因为自笑而说:‘不若而放,教退之独步。””这个虽然是玩话,但也很有意思。能看到韩子的文章分量。

然而,宪宗最终提拔他脱离苦海。宪宗很早就听说了韩愈的文章品行,直言不讳,赤胆忠诚,专门招募他进入北京为国子博士。

随军淮西,文章千古

元和12年(817年)8月,首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彰义军节度使,韩愈为行军司马,赠紫金鱼袋,前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这是后世文人羡慕的时刻。韩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韩愈作为全军参谋,经过实地考察,建议裴度派千人部**队抄小路突袭蔡州城。裴度认为这太冒险了。毕竟,刺杀事件刚刚过去。敌人知道官兵来压制他们。他们会毫无准备吗?但这个计划一被搁置,李苏雪夜入蔡的故事就发生了。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李苏知道时机的重要性,于是趁着大雪之夜,一鼓作气地赢得了蔡州。当吴元济从床上爬出来时,一切都成了定局。

回到朝鲜后,韩愈因功被提拔为刑部侍郎。宪宗命他写《平淮西碑》。韩愈回到住所,兴奋不已,用了70多天的时间,写了一篇未能传世的作品。文章写完后,刻在碑上,竖立在蔡州市。有一位将领叫石孝忠,读完后把碑推倒。因此,他违反了皇威,被打入死牢。李苏的妻子是宪宗的表妹。听到原因后,她进宫投诉,说石孝忠的举动完全是因为韩愈的文章不公平。为了安抚将军,宪宗下令磨掉韩愈的文章,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

后来苏轼评论道:“淮西功业冠吾唐,官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气,不知世有段文昌。”这首诗一出,于韩愈的文章就是定论。

八千条潮州路夕贬

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人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掀起了佛教狂热。在这种盲目的迷信风中,迫切需要一个冷静的人出来主持大局,于是韩愈站了起来。

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训迎佛骨表》。从年龄开始。宪宗不相信长生吗?好吧,我会告诉你不相信佛陀的好处。说完好处,又列举宋齐梁陈信佛导致短命。显然,明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信佛,好吧,那就短命了。最后,韩愈又说了一大段话,把佛教贬得一文不值。尊敬宪宗的佛骨。韩愈说:“那只是枯朽污秽的老骨头。陛下怎么能把这种东西放进宫里?”

据统计,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长安有25万佛教徒。这些人不用交税,不收兵役,好逸恶劳,风俗败坏。韩愈把对这种现象的仇恨写在了皇帝的这封奏章里。结果宪宗气得差点没喷出血来吧,直接下令处死韩愈。幸运的是,裴度等人齐心协力劝诫韩愈,并表示韩愈在淮西平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宪宗免于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这次贬值,已经觉得自己没有生活的可能。很多年前,在给侄子写的一封成熟的信中,他说:“我还不到40岁,但我看起来很茫然,我的头发很苍白,我的牙齿动摇了。”现在我熬过了十几个寒暑,已经不堪折磨了。这一次,我应该向世界告别。他在给侄孙的诗中说:

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如果你想为圣明除弊,你会腐朽,珍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在哪里?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该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浩然之气,大公无私,英雄勇敢,大概就是这样吧?韩愈和老成的叔叔侄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想到世事无常,再也见不到他了。现在,面对他的孩子,他的心里充满了悲伤,但他只能变成一句话——“把我的骨头收起来!”

韩愈曾在哀悼侄子的文章中说:“当你有钱的时候,你必须把你的坟墓搬回祖先的坟墓。”所以他要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委托他的侄子把他的骨头送回去。韩愈有一个孩子,但他把这件事委托给了韩翔,他的心可以看到。

这一天,宪宗在朝会上说:“我昨天收到了韩愈的上表,想起了他对佛骨的训诫。他很爱我,我不知道吗?只是作为一个大臣,他不应该诅咒主。他的话太轻率了。”丞相皇甫昀忙着说:“韩愈这个人文才很好,但也有很多问题,可以把他移到近处。当天下大赦时,宪宗将韩愈转移到袁州刺史。不久,宪宗死于丹药中毒,这种特殊的君臣关系结束了,既有提携之恩,又有直言之恨。

勇夺三军之帅

长庆元年(821年),镇州发生兵变。朝廷新任节度使田红正被杀。大家都知道,兵马使王廷自称留下来后,要求朝廷节战斧,这意味着要求任节度使。穆宗对此非常不满。为了防止叛乱,任韩越来越安慰使者安慰他。

韩愈走出宫殿后,元祯默默地说:“韩愈很遗憾。”穆宗听了后悔的话,忙着让人们告诉韩愈:“去边境,不要急于入境。”皇帝这么说,是入境还是不入境?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一点。

但作为一名大臣,韩愈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陛下信任我,让我去。没有人接受命令犹豫不决,只考虑个人生死?”所以他毅然去了镇州。

见面后,王廷凑的手已经在磨刀了。韩愈骂道:“天子觉得你有才华,才委以重任。你想带领他们一起反抗吗?接着又列举了安禄山等人的例子。军心被煽动,王廷赶紧邀请大家出去,单独对韩愈说:“让君这次到底是怎么回事?王某有什么要求,自当奉命。韩愈便问他为什么要围牛元翼?王廷凑说这个好办,现在命令解围。一场藩镇与中央的风暴不费一兵一卒就解除了。

回到朝廷后,韩愈被任命为官部侍郎,后来又被任命为京兆尹。四年后,他在北京师傅去世。韩愈临死时说:“我哥哥最健康,只活了42岁。我一直很随意,但我比他多活了15岁,我很满意。我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大的失节。我很荣幸见到我的祖先。”

张籍说:“公有豁达,生死为一纲。临终晨,意色不荒。给我一句珍重的话,骄傲地委托被子和衣服。”苏轼说:“匹夫为百世师,一言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关于韩愈,这就是他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百代文宗”的精神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