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

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秋后"呢?

看古装剧总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对于死刑犯来说,法官在判刑时会说秋后问斩,秋后问斩最早记录在礼记中.《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开始行杀。

然后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这个意义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王者配天,这叫它的方式。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有同样的东西。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认为庆、赏、罚、刑是皇帝的四种执政行为应该适应四季的变化。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奖励,秋冬可以行刑,后来提到秋后问斩。

那你为什么要等到秋天结束呢?你不能在其他季节处罚吗?事实上,秋后的问题反映了古人服从和重视自然规律,自然循环,古人总是认为违反自然规律会导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人们普遍认为,春夏是万物复苏的新时期,处罚斩首是生命的终结,违反了自然规律。相反,在秋冬季节,一切都开始枯萎,这意味着退出和结束。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午时三刻"才问斩,为什么午时三刻到了可以问斩?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午三分钟的精力最累,囚犯此时更累,惩罚可能会让他少痛苦;第二种是迷信的说法,中午三分钟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即使囚犯处罚灵魂不能留在世界上,甚至鬼魂也不能做到。

古代刑法大多遵循自然规律,如上所述,但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时间差异。

汉代规定,秋冬只能要求斩首,即农历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立春后不能杀人;唐宋规定,除了叛乱、杀人等,其他罪行不能在春秋时期要求斩首,而是要等到农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