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古代"三省六部"是指什么?它是何时创立的?

唐代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府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分别是中书令(隋为内史令)、门下侍中(隋为纳言)、尚书令共同担任首相。六个部门是尚书省下属的中央行政机关,负责各方面政府事务和政府命令的执行,有权领导和监督中央作为具体的机关、州、县。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自隋朝以来,尚书令位高权大,基本不设(杨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后唐太宗曾任此职,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职务等同宰相。贞观年间,唐太宗还经常召见品味较低的官员与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加以处理"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待头衔,后来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命首相的范围不限于三省长官。首相成员的增加不仅容易集思广虑,而且相互约束,从而避免了权臣的专权。这样,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皇帝的权力得到了防止。然而,由于职位的重复和普遍性,唐中叶以后三省六部制往往名存实亡。

宋朝沿用唐朝制度,也有三省六部。元朝只保留了中书省。后来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了六部电影,清朝沿用了明朝制度。到目前为止,三省六部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历史上曾经实施过"三省六部"制度是划分行政权力的一种方式,是从汉代、隋朝到唐朝最早建立的完善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省指官员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