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明清科举"八股文"是怎么回事?严格到什么程度?

人们常常听到人们的话"八股文"杀人,那是什么?"八股",这个系统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八股"这只是一种写作风格,但它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它有什么严格的限制?

明代成化年间(1495~1487年),科举考试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用偶文风格阐明了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后来继承下来,格式越来越严格,文章内容也越来越空洞。清末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影响中国400多年。

八股文,是指文章由事先规定的八部分组成。即:①破题、②承题、③起讲、④入手、⑤起股、⑥中股、⑦后股、⑧束股。

破题,开头用两句点破题意。

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来说明。

说起来,以几句或十几句话作为讨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

开始,一两句或三四句,为开始后开始的地方。

起股﹣﹣束股是正式的讨论中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必须有两个对比对偶的句子,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还有联属,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顺治时总字数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为700字。

除了严格僵化的姿势要求外,从命题的范围来看,八股文只能在"四书五经"命题范围内。考生还必须按"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的内容,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八股文从形式到内容都很严格"僵死"没有人能展示它的程度,所以它有很大的局限性,缺点非常明显。

这些句子《刺时文》曾经嘲讽过八股文,所以八股文似乎是一种罪大恶极的风格。

"读者,最糟糕的,滥用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来是为了才能,但却变成了欺人的伎俩。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人行道是圣门大哥。可以知道三通四史,是什么样的文章,汉唐,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教高官也是朝廷人民的厄运。"

然而,明清时期的学者注重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注重八股文,所以教育的重点当然完全集中在如何教八股文和如何做八股文上,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才能。

八股文所要求的排偶句式不务实,考试内容仅在书中阐述清楚"圣贤之言",这并不要求学生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导致许多候选人闭门只读圣人的书,缺乏对人民和民间疾病的基本观察。最后,大多数被录取的人都没有真正的天赋,只是成为了皇帝忠实的奴隶。

范进中举

科举考试,如果考试不及格,可以一直考,没有年龄限制。所以,出现了很多白发也考不上的现象。

《儒林外史》讲述了明朝有一个叫范进的人,54岁了。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20多次没有通过考试。我说都是因为文字太荒谬,所以没人欣赏他,还在考试。白胡子,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上来交卷的时候,衣服被挂了好几块,看起来衣冠楚楚。

最后,他通过了考试。但这种喜悦来得太突然了。他一辈子都很穷,很沮丧。突然,好消息频频传来。他哪里能忍受这样的善意?因此,范进非常高兴,拍了拍手,说道"中了,中了",跌跌撞撞地跑到集上。

八股文难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像范进一样,考场上出现了许多白头翁。

根据《林则徐日记》引用的各项文章,我们对考举人的整个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主要是看八股文是怎么写的。可想而知,这些人为写八股文所花费的努力,包括智慧和青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