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范仲淹是哪里人(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至1052年5月20日),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作家。范仲淹没有雄心壮志。他后悔自己把世界当作自己的责任。16岁时,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好医生,而不是良相。范仲淹当官38年,忠君爱民,诚实正直。

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右司诫、开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务;外知一县一军、二府、十二州。在朝廷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还经常针对时间和弊端发声,为国家和未来提供建议,绝不为一私而明哲保身;在军队中,我们采取“长期守护农田”的政策,巩固西北边防;外地,重教育,轻刑罚,废苛税,倡导农桑,搞民心工程,把“先忧后乐”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年六十四,病逝徐州。追兵部尚书、楚国公,死名“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南宋朱子称其为“世界一流人物”。 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对范仲淹进行了质疑和评价:在布衣、州县、边境、孔子所谓的朝廷大臣中,几千年来一直不同。

范仲淹一生游历,转官,足迹遍布北宋,只在河南留下了最深的印记。

一、 应该是天府商丘腾飞的地方

01、高中进士五年苦读

范仲淹的祖籍苏州,出生在徐州,两岁孤独。4岁时,母谢及时改为苏州官员朱文翰,然后改名为朱文翰。朱文翰先后担任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州等地的官员。仲淹陪同母亲到处学习,直到22岁。23岁时,他独自来到商丘学习,与商丘形成了不解之缘。

范仲淹向商丘学习,不仅因为商丘是北宋的“直辖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为宋州为应天府,还因为商丘在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合称为四京。此外,这里还有著名的师范学校应天书院;内因是范仲淹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后,决心通过读书自立。《家录》记载:“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之,朱氏兄弟不高兴,说:‘我自用朱氏钱,怎么给你?公闻此疑惑,有告者说:“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心建门户,佩琴剑径向南都(商丘)。谢夫人急于让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迎亲”。

对于范仲淹来说,通过阅读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具有内外双重动力。因此,在应天府学院学习期间,虽然没有家庭的经济支持和生活困难,但他特别努力地阅读《范文正公年谱》说:“公共部门南都学校日夜努力学习,五年不尝衣服就枕头。晚上或昏昏欲睡,经常用水和肥沃的面条,通常粥不充足,太阳开始吃”。

经过努力,决心十年登第的范仲淹,提前五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 第二年,28岁的范仲淹授予官员广德司理参军。在应天府宁陵有一个职场,他立即欢迎母亲照顾他。同时,他带着同母异父的朱兄弟去照顾职场;29岁时,他担任集庆军(今亳州)节度推官。他姓范,又名仲淹。

短短七年,范仲淹实现了进士梦、自立梦、奉母孝梦、复祖姓梦。

02、初葬母亲于宁陵,带葬主持应天书院

1026年,母亲去世了。范仲淹回宁陵做饭。因为母亲再婚,似乎不适合把母亲和生父或继父埋在一起。只有另一座新坟墓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我把母亲埋在宁陵的工作场所。

在为母亲丧于宁陵期间,晏殊出来守天府,邀请仲淹掌天府书院。他毅然带丧主持应天书院,不以一心之戚忘天下之忧。“日于府学读书肆业,敦劝徒众;讲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儒家之行实在可称。“在公尝宿学中,训导学者都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应天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使应天府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03、万言奏章上的执政书

范仲淹为母亲丧葬的第一年(1027年),他写了一篇著名的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指出了时弊,提出了“固邦本、重名誉、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建议。这一奏章集中体现了范仲淹对政治改革的远见,总结了他先忧后乐的思想。如果《岳阳楼记》是他作家的代表作,那么《上执政书》就是他政治家的代表作。

04、做应天府李家的女婿

36岁的范仲淹和应天府名门望族李昌言的长女在进士和第九年(公元1024年)结婚了 。他的妻子李氏是应天府楚丘(曹县、禹城、商丘三县交界处)人;范仲淹的三个儿子也出生在应天府。应天府附近的禹城、宁陵、永城等地也有自己的田园庄园。到目前为止,范氏的脉搏仍然源于商丘沃土。

二、汴京开封-梦破地

05、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构建庆历士风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代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欣赏他的才华,并将他推荐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以后到庆历五年的17年,他四次在北京工作,四次被降职。

入京第二年,范仲淹提议请垂幕听政的刘太后还政于已成年的仁宗皇帝,刘太后怒不可遏 , 贬之!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亲政,怀念范仲淹为自己“仗义执言”,于是调他回京。当宋仁宗想废除郭皇后时,范仲淹反对并贬低了他!年后,范仲淹又回到了开封府。他将百官图献给宋仁宗,指责吕夷简任人唯私,升迁不公。吕夷简反诉范仲淹结党成功。因此,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至鄱阳湖畔的饶州。

我的朋友梅尧臣安慰他多学喜鹊,不要学乌鸦。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后来范仲淹回到朝廷,宋仁宗让他主动向吕夷简道歉,消除隔阂。他说:“臣乡论盖国家,于夷简无怨无悔。”我总是对公众不对私人,没有错,也没有道歉。

范仲淹曾经说过,官员“公共犯罪不可或缺,私人犯罪不可或缺”。也就是说,官员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级甚至皇帝,不怕受罪,成为太平官员;个人道德要求清白,绝不贪污枉法。

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公罪不可或缺,私罪不可或缺”成为倡导庆历士风的两个口号,得到了北宋士人的普遍认可。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次被贬,被称为“光”(光)一次,第一次被称为“极光”,第二次被称为“愈光”,第三次被称为“尤光”。 ;《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每次感恩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倡导和实践的“庆历士风”,在仁宗皇帝的呵护下,成为北宋文人的一种氛围和荣耀。仁宗的张贵妃要求皇帝提拔他的伯父。仁宗把这件事带到法庭上讨论。监督皇家历史的包拯强烈反对。他与皇帝面对面地争论。在争论的高潮,他把唾沫星溅到仁宗的脸上,“皇帝举起袖子擦脸”。最后,包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在神宗时期,为了赢得母亲和祖母的青睐,神宗在浙江订购了4000多盏元宵节灯。谈到好的价格,当他购买时,他突然想降价购买。这件事让苏轼知道。他很生气。他说买灯是浪费。他不应该买。既然他想以不稳定的价格买,那就太无耻了。在真正嘲笑之后,他非常生气,要求他的外任杭州作出判决。

由范仲淹首发的“庆历士风”,得到了北宋士人的发扬,成为一股清风和谐之风,也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道风景。

06、主持“庆历新政”的失败再次被贬

公元1043年,54岁的范仲淹第三次回到北京,很快被提拔为政治知识(副总理)。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实施了“庆历新政”,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后,由于大地主和官僚的利益,范仲淹和其他改革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驱逐出首都,失败了。

如果范仲淹的《上级执政书》是他的政治宣言,那么四次贬值对他的政治理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庆历新政”的失败标志着政治理想的破灭。虽然胸中有数百万士兵和一万个政策,但复杂的政治环境仍然使繁华的汴京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三、南阳邓州-名胜之地

07、百花洲是育才圣地

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范仲淹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于是以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邓州。上任第二年,主持建设了位于邓州东南角的“百花洲”、“春风堂”、“蓝秀亭”等建筑,逐步将过去达官贵人的休闲场所改造成环境优雅宜人的教育场所。后来,他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最高的学府。公余去书院讲课。邓州文运大振一时。范仲淹的儿子、后官到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官到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汉维都是从这所学院出来的学生。”

08、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期间,朋友滕子京派人到邓州见范仲淹,并发了一封信。事实证明,滕子京被贬为岳州地方官员后,他对岳阳楼进行了整修,特邀好友作记。信中详细介绍了岳阳楼的重建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书。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范公接信后,在花洲书院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诞生,其文千古传咏,“先忧后乐”的思想得以传播,岳阳楼更是名扬天下, 滕子京也因为记名而传遍世界。

四、洛阳伊川-长眠之地

09、 安葬母亲在洛阳伊川万安山

范仲淹在为母亲守葬期间主持了应天书院,并被邀请到登封嵩阳书院讲课。讲座结束后,带朋友到伊川万安山下拜访唐代宰相姚崇墓。他发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土厚水深。姚崇、张说、裴遵庆、张锡等唐代宰相及其家属都葬在这里。它位于西京洛阳郊外 ,离京城开封不远, 确实是墓地的首选。宁陵位于黄河边,母坟有被黄河水侵扰的隐忧。范仲淹和唐代名相姚崇都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住在一起,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经历;姚崇还把母亲单独埋在万安山,陪伴着母亲的坟墓。这次拜访姚崇墓,坚定了为母亲搬葬的决心。1031年,范仲淹在万安山脚下迁葬母亲,也为将来陪葬母亲做了长远计划。

10、永远等妈妈。

五月二十日,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去青州的路上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岁。根据他的遗愿,12月,仁申被埋在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的母亲墓旁,实现了范仲淹死前对母亲的孝顺,死后永远等待母亲的愿望。仁宗亲篆名额“褒贤之碑”,富璧写墓志,欧阳修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达对范仲淹的哀悼和敬意。

如今,范园毗邻姚园的阔野,相望相守,东西相距仅200多米,成为万安山唯一的两大名人胜迹,百代流芳,万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