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霍去病墓石雕时代特色(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赏析)

霍去病墓是西汉武帝刘彻茂陵最重要的陪葬墓,也是中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之一。位于滑水以北,陕西省成阳市北原,距茂陵约1公里。这里古拍郁郁葱葱,青石会阶盘绕到顶部,古柏树枝隐约露出巨大的原始怪石,显得庄严宁静。墓顶上有后人为怀念霍去病伟大成就而建造的亭台楼阁。

墓前左右有两组巨大的石雕,以简洁清晰的线条和狂野浪漫的手法而闻名。霍去病是汉朝著名的击匈奴将军。他只活了24个秋天,但在短智的人生旅途中,他曾六次驰骋西北沙漠,以显著的战绩被称为“冠军侯”、与叔叔卫青同名的“瓢将军”。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没有灭绝,没有家为也。”《文记·卫将军骑列传》)展现了这位年轻将军督死抗击匈奴、保卫国土的决心。在霍去病、卫青、李光等将军的不断攻击下,汉宣帝时,匈奴单靠植首臣服,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歌舞升平景象,为世界著名“丝绸之路”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元骑元年(前1D)霍去病天道,汉武帝失去了这位勇敢足智多谋的年轻将军。他非常遗憾。他甚至用特殊的礼物送葬,并“以墓象连山”(同上)。这是中国最早的“山”形封土墓。墓底南北92米,东西61米,顶南北15米,东西8米,墓高15.5米。

古代文献记载,王公的坟墓被称为“丘”,文武大臣的坟墓被称为“封”。封土开始相对较低,用于祭祀。后来,嘉上的“祭祀”移建在基旁后,葛上的封土不仅规模大,而且形式也不同。西汉帝陵墓的封土形式不同。到目前为止,它们大多是圆锥形的,少数是覆斗形的,少数是“山”形的。西汉帝陵中有三座“山”形封土,其中霍去病祁连山形墓保存最完好、最壮观。

将霍去病墓的封土建成“山”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西汉时期,西域文化对内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句奴呼天为祁连”。霍去病墓的“祁连由”形、封土整巨石、前石刻是西域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此外,霍去病“发迹于祁连山”。他六次攻击句奴几乎都与都连山有关,把他的墓修成部连山的形状,有歌颂他抗击句奴的功绩,使人千古喻仰的目的。

霍去病墓前左右排列着两组古朴粗犷的石雕艺术珍品,是古代艺术家的天才创作。石雕线条简洁道劲,富有动感的节奏感,呈现出一种力牡美,具有质补筒清、深沉浑厚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四汉石雕艺术的代表。它包括圆雕的“写腊奴”、跃马和卧牛;伏虎、卧象、熊、人和石虫蟾蜍是线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从发现的石雕作品中,有两件题词刻有“左司空”官署名和“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可以确认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政府手中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供应,有。属官有..左翼,卧室,甘泉卧室,左右司空..”霍去病墓石雕是左右司空制成的。

文献记载,墓前的石雕历史悠久。姚母庆都陵和尧陵在古代都有石驼:石人也竖立在周公墓前。只是还没有得到证实。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现存可查的第一个。它对未来几代墓前的石雕有一定的影响。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展现了当时楚文化高朱极其浪漫的艺术风格。汉初,君臣多以楚人为主,为楚文化在中原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江湖激情之士,便以楚声为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文化在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汉文化的过程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霍去病墓前的两组石雕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见封三)。它是墓的主像,石雕高168厘米,长190厘米,宽48厘米。作者运用浪漫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人一马。马昂头挺立,肌肉丰满,尾长拖地。仰卧一战败的甸蚁士兵,第一对马嘴,脸颊有须,双脚上曲,手持利器,挣扎。在这种紧张的气势下,马却悄然卓立,显得无所畏惧,安静自若。这种浪漫的艺术夸张生动地展示了霍去病征匈奴的历史成就。

整个石雕组都围绕着“马踏匈奴”的主题,以线雕塑为主要手段,塑造了温柔的石牛、石马、顽皮的卧象、凶猛的伏虎、(见封三)吃羊的怪物、与人搏斗的熊等。它们都有自己的表情和乐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伏虎。虎高84厘米,长200厘米,宽60厘米。工匠们选择了不规则波浪起伏的石头,利用石头粗糙的自然面,运用线条和扭曲的造型手法,将凶猛不羁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风俗通义”说:“虎者,阴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吃鬼魅。还说:“无象畏虎与柏,故墓之虎与柏。“以虎守墓,防妖食人肝,相传早在古代就有这种习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石虎位于墓前,霍去病墓也是最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