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

中秋节吃月饼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流传至今。除了我们熟悉的习俗,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内涵?值此中秋之际,我们来盘点一下!

1.月饼

明清时期,中秋节开始被称为"团圆节","圆"中秋节的寓意使中秋节成为继春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团圆节。古人对月亮的看法"圆"对中秋节消费品选择的理解也表现出来。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径两尺。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说团圆节也是。"

2.文人聚集玩月,玩文化

文人中秋赏月的习俗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晋书》卷九十二说:"秋夜乘月,谢上时镇牛渚。泛江,左右微服。"欧阳詹《玩月诗序》云:"玩月,古也,谢赋,鲍诗,俯瞰'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见当时文人有组织的赏月活动已经出现。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很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诗。宋代赏月的风更盛,每逢中秋节"贵家装饰台榭,民间争夺餐厅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拜月活动规模较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地都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3.祭月祭品讲究

"八月十五月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水果和月饼是中秋节的节日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已经出现在唐代,但从文献记载来看,月饼并没有被用作重要的节日食品。以月饼为中秋节特色食品和祭祀月亮的习俗可能始于明朝。虽然人们不相信元末8月15日吃月饼杀死鞑靼人的传说,但至少有一部分解释了明初以来中秋节吃月饼的事实。《宛署杂记》中明人沈榜"民风土俗"中说:"士妃家具是月饼相遗,大小不一,叫月饼。"市场上卖各种果馅月饼,有的月饼价值几百文铜钱,可见当时月饼的流行。除了一般相互馈赠的月饼外,清代还有专门的月饼祭祀。《燕京岁时记》称"月饼随处可见,大人尺余,上绘月宫蟾兔的形状"。

4.月亮:失去的习俗

古代女性长期在闺房,很少出门,对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每到中秋之夜,她们都可以在月下一起玩耍,或者互相拜访,或者拜佛庵,或者举办文艺活动,通宵达旦。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指出,吴地的中秋节"女人是晚不拘每个小家庭,都出来了,结队而游,名叫"走月亮"。"《清嘉录.走月亮》中顾禄:"女人盛妆出游,互相还,或者跟着喜尼庵,鸡声哦,犹婆月下,叫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