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

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

当你提到明朝的王阳明时,你可能会想到它"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由于一些畅销书,许多朋友把知识和实践的统一理解为理想和现实策略,只有理想是无用的,但也使用现实策略来实现理想,这甚至有一个隐藏的意义,有时为了理想使用一些不在桌子上的手段是必要的。这种说法基本上是错误的,他是王阳明最反对的。因为这种说法很明显,就是把它放在一边"知"和"行"分开,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知是知,行是行。这怎么能叫知行合一?

让我们来看看王阳明自己是如何解释知行合一的,"知是行的主义,知是行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知是行的成功,只说一个知,以自己的方式;只说一个形状,以自己的知识。这段话有点令人费解。例如,你计划有一天下午在家读书,但诱惑太多了

你不能冷静下来。十分钟后,你想玩一会儿手机。十分钟后,你想玩一会儿游戏。你终于安静了半个小时。当你听到外面有人在玩时,你又开始发痒,想加入他们一起玩。

这是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吗?当然不是,因为你只是知道要好好读书,但行动不好。接下来,你从痛苦中吸取教训,锁上手机,三个小时内不要拿出来,紧紧地关上窗户,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然后你开始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你仍然经常开小差。你想不时地拿出手机看看,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的人在做什么。经过三个小时的痛苦,你仍然坚持下去。这本书确实读了好几页。这叫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吗?

在王阳明看来,这不算,因为你需要努力压抑自己才能读几页书,这说明你不想发自内心地读书。"知"和"行"还是分裂,算不上知行合一。

那么,知识与行动的统一是什么呢?你可能会遇到一种人,整天坐在那里看一本书,没有干扰,忘记吃饭和睡觉,你问他怎么能这样做?

他只会莫名其妙地看着你。我就是这样。你再问他,手机不好玩吗?游戏不好玩吗?你不想过游戏的第二关吗?他会更加莫名其妙。但我认为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之前被热议的北大数学系学霸韦东奕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你为了学习而努力压抑自己。他根本不想学以外的东西。这种人来自"知"在这个层面上已经扫除了障碍物,他从"行"水平就体现出来了"知"的力量。

其实孔子也说过这种境界,他说一个人的境界够了,就可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有坏规矩,因为我心里没有坏规矩的想法,所以我不能做坏规矩。

其实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你可能会说这是圣人的境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这辈子做不到。这是错误的。你能做到。王阳明也给出了一个叫做的方法"致良知"。良心是什么?孟子说,"那些不顾一切的人,他们的良心也是如此"。

没有思考就知道的是良心,他代表了人性。王阳明说,当你看到孩子掉进井里时,你会感到害怕和同情吗?你冲上去救他,张开嘴喊道:快救人。

孩子掉进井里,你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这样做,这被称为良心。此时,你应该遵循良心的指导,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救他。如果你当时犹豫不决,那么你就有自私欲望的良心,就像灰尘覆盖着镜子一样,你必须擦掉灰尘。

让你的良心焕发光明,你必须把这种良心推广到每件事上,遇到一件事,如果你不跟随你的良心行动,那么你必须问自己为什么?

是什么东西掩盖了你的良心,然后抛弃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心不能被自私的欲望所掩盖,让你的良心长期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此心光明"。一颗光明的心自然会引导你做正确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你可能还会问,即使我实现了知识与行动的统一,我能和孔子、孟子等等吗?他们是圣人。王阳明还说,只要你能把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与孔子和孟子的颜色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体重上有所不同。

你是99K金,孔孟也是99K金,只是你的金,只有两两重,孔孟有五重。但与两者相比,颜色更重要,孔孟是圣人,你也是圣人,只要你能有一颗光明的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街上到处都是圣人,每个人都是圣人。

事实上,周星驰的电影《食神》讲述了这个道理。无论男女老少,只要用心,每个人都是食神。在电影片段中,那个大的"心"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注意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