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梦华录中的衙内到底是什么官?

经典的古偶梦华录,让"衙内"这个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前有搞笑的池衙内,后有顾千帆同父异母的萧衙内,那么衙内到底是什么官呢?

衙内字面意思是官衙内,出自旧唐书 德宗纪上》:己亥 智左右卫上将军、大将军并入衙内宿。

在早期阶段,衙内一般指官职,没有特别的褒贬意义。唐末、五代、宋初,各地割据势力,出现了藩镇,成立了负责禁衙(宫禁防卫)的官员,包括政府指挥官、政府首都监督官、政府余侯等亲卫官员。他们的职位大多由长官的子女担任,如五代时期的李思远和郭伟,他们都以养子担任政府职务。

宋代,政府机构被广泛称为衙门。于是政府官员的儿子就有了"衙内"的别称。当时不仅仅是朝廷。"衙内",也有各地的藩镇"衙内"。虽然官职不大,但经常接触领导和领导家属,需要亲近的人去做才能放心,也就是家人去做。所以"衙内"大部分都是官宦和贵家子弟,世俗相沿,就像"王孙"、"公子"同样,逐渐演变成官家子弟的代名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官二代"。

元代开始,以元杂剧自己的力量,衙内所指代的群体开始定型。这类杂剧基本上都是以宋代为背景,讲述了欺男霸女的故事。衙内基本上是欺负人民,勾结官商,专门伺候抢夺人民财富和良家妇女,让人民既讨厌又害怕"纨绔子弟"。意思是借古讽今,以宋代衙内影射当时的蒙古官员,包括元朝的诸王、勋贵、权臣,充当讽刺的对象。

历史上最著名的衙内是施耐庵笔下的花花太岁"高衙内",也就是太尉高秋的干儿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四大名字之一的《水浒传》中,第一个被真正逼上梁山的豹子头林冲,因为媳妇太漂亮而被高衙内陷害。不是强迫他去梁山的"官",而是"衙内"。

然而,高衙内毕竟是一个虚构的形象。在宋朝的真实历史中,士大夫阶层非常重视子孙的性格。事实上,没有那么多"恶"衙内。正是因为元杂剧具有广泛的公众影响力,才给我们留下了宋代衙内恶迹斑斑、好逸恶劳的刻板印象。因此,衙内在宋代没有特殊意义。让我们一起改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