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我国现有四大古桥,我国现有四大古桥其中哪座位于广东潮州

中国有四座古桥,其中哪座位于广东潮州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州,中国有四座古桥。

广济桥,又称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两岸。它是广东古代通往福建和浙江的主要交通道路;它是潮州的八大风景之一,也是潮汕著名的文物旅游胜地。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中国古代的孤独例子。以其独特的“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风格,被称为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北京卢沟桥。

关于广济桥的传说也很多,比较有名的有仙佛造桥、王源除怪石、吴府公祭水等。

中国有四座古桥

湘子桥

湘子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初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有四座古桥,其中哪座位于广东潮州

1.赵州桥

2、卢沟桥

3.洛阳桥

4.湘子桥

湘子桥,又称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东部,横跨韩江,全长500多米。据说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手书《洪水止此》的世杰竖在桥边,故名。湘子桥建于南宋,历时57年,东西两段共18墩,桥墩用花岗岩铆榫砌成。东西桥墩之间的河水湍急,无法合拢,只能用小舟摆渡。在明代中期,增建了一墩,缩短了未合拢部分的距离,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贯穿东西,便成为“十八梭船扩四洲”。浮桥是中国最早的开关石桥,可以开合,随潮升降。明代这座桥大修五次,桥墩上建了各具特色的望楼,随后出现了“广济桥上二十四楼”的景象。清雍正时,浮桥两端桥墩上放了两头铁牛,牛背上刻着“镇桥御水”四个字。道光时,洪水破坏了东岸桥墩,墩上的铁牛掉进了河里。大桥改造1958年,加固日桥墩,新建19孔钢筋混凝土”T“三孔钢桁架和两座高桩承台式桥梁在中间原浮桥部分增加,广济桥成为通衢大桥。1976年又进行了扩建,原7米宽的桥面全部作为车道,桥两侧将扩大2米作为人行道。1980年,一只重铸铁牛被放在桥上。“湘桥春升”是潮州八景之一.

中国有四座古桥

湘子桥,又称广济桥。

中国有四座古桥

广济桥,在潮州市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区,南眺凤凰洲,北仰金 广济桥[1]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广济桥以其独特的“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闭桥”。

历史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由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86艘巨船连接而成。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走,太守常炜重建,创杰阁于西岸,开始建设西岸桥墩。绍定元年(1194年)54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建,完成了十座桥墩的建设。其中,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大而改名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卢沟桥 (1194年),太守沈宗禹“潘石东岸”,筑“盖秀亭”,称东桥为“济川桥”。随后,太守陈宏规、林古、林会相继增建,开禧二年(1206年)持续12年,修建了13座桥墩。东西桥建成后,中间仍与浮舟相连,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有许多废弃物。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前所未有的“迭石重建”。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27丈三尺,造船24号为浮桥”,桥上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加了一墩,减少了六艘浮船,成为“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建了广济桥,铸造了两头牛,分为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旨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落入河中。

所以有民谣:“潮州湘桥风流不错,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平台二十四样,两只牲牛一只溜”。

现状

广济桥是现存最早的开关活动大石桥

广济桥的详细历史

潮州广济桥公元117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为梁,舟八十有六条,以接江之东西岸,且石在中,以绳其势,根其址,称“康济桥”。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甲午夏,韩江水涨,康济桥桥舟漂没一半,知州常祎修建,增桥舟106只,其余资金,创杰阁在岸右,名为“仰韩阁”,以为临之观所。

公元1179年 南宋淳熙六年,知州朱江建“登颍门”,左掖称“三自亥堂”,右掖称“南州奇观”。增石洲二,与旧为三,筑亭其上,东叫“冰壶”,西叫“玉鉴”,中叫“小蓬莱”。

公元1180年 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正公,复增一洲,距西岸数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今始无冲突浮梁之虞。

公元1189年 南宋绍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浮梁,从西岸增四洲为八,永以坚木,覆以华屋,称“丁侯桥”。

公元1196年 南宋庆元二年,知州事漳州陈宏规,益东岸洲二,结架如丁侯桥,并被广泛称为“济川桥”。更多的是“济川亭”,以防过客。亭子后面是“见思庵”。

公元1198年 南宋庆元四年,知州林漂,衍济川桥辽阔,四洲雄伟,太西桥了。在漳潮界,道路是正确的。捐赠金石进行交流。

公元1203年 南宋嘉泰三年冬,济川桥火,亭若庵一蹴而就。知州赵师会迫切需要判决马承规,提倡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砖瓮其下,面桥为亭,名气依旧。大书题扁,侍郎陈也写。

公元1206年 南宋开禧二年,知州福州林会,接济川桥之西,增筑石洲五,修老一,也屋覆砖瓮之。扁称“小蓬莱”,因朱侯命名之旧。

公元1228年 南宋绍定元年,知州龙溪孙叔谨,复接丁侯桥之东,增建二石洲。

公元1234年 南宋端平初,知州叶观,以桥屡经溪洪风飓风,亭屋俱弊,命判赵汝禹督工,全新,中扁“玉鉴”,与“小蓬莱”对齐。依然辟二亭,面北称“飞跃”,是祝圣放生的地方;面南称“发夹”,是礼贤实践的地方。

公元1233年 浮桥旧以电缆为主,绍定六年,梅寇冲突,仓卒卖电缆为兵置,而易之藤则随之而来。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24,铁缆70丈,从侧翼贯穿,可永久使用。

公元1262年 南宋景定三年飓风之厄,船与亭屋,俄顷而尽。知州游义肃重建,遗址改建,材之甲更新,桥梁极为壮观。邦人是济川桥建游侯生祠。

公元1298年 元大德二年,总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建桥亭,寻复洪流。

公元1306年 元大德十年,常元德总管,复碑石,洲高三丈余,重建梁亭。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判官买了(蒙古人),易以石版,只有四间,创新补旧,亭屋俱备,突然一夜之间第一间石版自折。

公元1332年 从元到顺三年,又折了一石版,溺死了三个人。这条路(元制称潮州为潮州路)同知都哈曼(蒙古人),同情捐款,鸽子齐心协力,重跨木梁,创造亭子,交流者无所畏惧。

公元1344年 元至正四年,府判乔贤修桥,筑亭桥上者,为对二十有四,为阁在桥西,称为“仰韩阁”。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龙岩王源为潮州知府,主持了广济桥前所未有的重建。“凡墩颓废的人,用坚强

潮州广济桥(10张)磐石补充,石梁中断者用梗南樟子的固巨人更换,中流狂澜接触啮齿动物,不能为梁者,依然设置浮船,用电缆,无忧无虑。桥上是亭屋百二十六间,屋下,梁上,抹以厚板,板上侧卧两层,用灰弥缝,以防风雨寒暑,以防回禄之虞。”(明姚友直《广济桥记》)桥上亭屋间还建了12座高抱,以壮观游泳。江心一段,仍有24艘船联成浮桥。桥梁建成后,非常宏伟,其宏伟的规模和代表性的形状都达到了广济桥历史的高峰。桥成,更名为“广济桥”。

公元1470年 明成化六年,知府谢光,重建广济桥亭屋,销售蒙山、宝定二废庵田产,入宁波寺修桥费。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同知车份,重建石洲三而梁之,建亭屋二十间。

公元1510年 明正德五年,知府郑良佐,到亭屋,易梁以石,工未就,以忧去,知府谈伦,续修如制。

公元1530年 明嘉靖九年,知府邱其仁立桥东西两亭,以过客为目的,桥南北都是灰石栏。四大浮梁之一,四十四岁的桥夫,十名渡夫司守,每人收银五钱,存入货币,作为补置费。从此形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自成立以来,已经持续了359年。

公元1546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浮梁坏,知府郭春震重建。明万历间,广东巡逻蔡梦悦,造广济桥石梁,民德之,立蔡公祠左。

公元1650年 清顺治七年,郑成功围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广济桥毁于兵火。总兵蔡元修复。

公元1653年 清顺治十年,潮镇郝尚久,反清归明,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广济桥复被兵毁,蔡元再次修复。

公元1671年 清康熙十年,学道迟轩,知府宋正璧修桥。康熙十二年,八月,飓雨毁屋,广济桥倒塌。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四夜,西岸桥下咆哮如牛,石墩突然倒下,知府林杭学修桥。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总督吴兴佐捐了万金,重建了广济桥。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知府张自谦,倡导缙绅士庶,修石墩一。铸牛二,列东西岸,镇水患。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知府胡迅,修桥墩一。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东岸石墩倒塌者六,损者二,坏者一。西岸石墩倒塌者三。木桥,损失惨重。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觉罗诏官绅捐款修桥,成为西岸三墩,复造浮梁船42艘,合原浮梁18艘,直接东岸。

公元1847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嘉应盐商邱慎猷捐千金,募闽人,成东岸墩一。于是知府吴均捐廉,续修石墩三。其余五墩:布商朱莆瑞等捐赠一墩。米商林资福等捐赠一墩。嘉应、平远、镇平诸盐商捐修一墩。潮桥海运盐户共修一墩。郡绅设局劝捐共修一墩。并与饶平杨钟等一起,第二次捐办木梁,统归邱慎猷经理。吴均去任,知府刘迅捐钱足之。桥成于29年5月。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大水,东岸桥墩复倒,总兵方耀率绅芪捐修。墩成,欲易木以石,以墩高水深而止。

公元1929年 民国十八年来,浮桥被取消,悬索吊桥被改为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

随着历史的变迁,到解放初期,广济桥墩已减少到20个,19个,全桥长:517.95米,东岸桥墩12个加桥台1个,12个,283.4米,西岸桥墩8个,173.3米,宽5米,中间97.3米,仍与18艘木船相连。

1958年 人民政府对广济桥进行了大修,拆除了原来的梭船,建造了两个双柱(高春承台)码头,架设了钢梁,铺设了路面,连接了东西两座桥。原旧石墩,全部改造后保留,在旧石梁上,铺设钢筋路面。路面原宽5米,宽7米,两侧有人道主义,道路外有格栅栏杆和灯柱。至于整个东西桥,汽车通过桥,直接到达福建和浙江,旅行称为便利。

1977年 再次扩建,原7米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为人行道。

1988年3月 由于广济桥具有巨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1月 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造了现代化的韩江大桥,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为其全面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

1990年 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古桥修复的序幕。

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报告了《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同年12月,获文物局正式批准。

2002年4月饶宗颐[2] 潮州市政府决定成立“潮州市广济桥维修委员会”,聘请全国古代文物建设专家和国内外受人尊敬的潮州村民担任顾问。罗哲文、杨玉柱、吴庆洲、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等人欣然接受了聘用。

2003年10月 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启动。本工程以修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格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步行桥,分为二期实施:一期为加固墩、修复桥面、十八梭船;二期修复桥上的亭台楼阁。经过多年的努力,该项目于2007年6月完成。

2007年9月20日 广济桥经综合维修后,正式向游客开放。

特点

梁舟的结合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个特点

一是“十八梭船二十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东西段为重战联阁、联芳济美梁桥,中间为“龙卧虹跨”浮桥。这是一道奇妙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一路,十八梭船锁画桥。因此,“湘桥春涨”被列为“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讲,梁舟结合,实现了世界上第一座开闭式桥梁。开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和排洪,正如《粤囊》记载的那样:“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

打开它,通过船下棋。”每当韩江发生洪水,浮桥就可以解开,让汹涌的洪水倾泻而来。还有一个关卡的作用,“县以广济桥为盐船必经,甚至开始讨论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政府共同管理。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年),盐运驻潮州和知府负责桥梁事务。东岸是带盐的,西岸是潮州政府的检查关税。”

二是“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

在广济桥草创阶段,桥墩上有筑亭、“覆华屋”的措施,并被称为“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126个亭子外,还在每个桥墩上建造了一个平台,并以奇观、广济、凌霄、登英、得月、朝仙、乘司、飞跃、涉川、右通、左通、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林洲、采星、凌波、飞虹、观赏、欢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到目前为止,桥楼的设置,甚至造其极。正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说:“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菊,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很常见,但规模那么大,形式那么多,装饰那么漂亮,真的很少见。

三是“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粤东、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桥上楼台众多。因此,它很快就成功了 清明上河图是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还没散,桥上已经是“人语乱鱼床”了。黎明初露,店铺竞相开业,茶馆酒吧,各种旗帜迎风招展,登桥者抱着贸丝,问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述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浮云,扬沙尘;向遏制云,声报林木,游客歌唱,驿客歌唱;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戏,萧鼓鸣;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而波浪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难怪游客会闹出“到湘桥问湘桥” 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晚有一种不同的兴趣:“吹角城头的新月白,卖鱼市场的夜灯是红色的。猜猜蛋艇还在喝酒,坐在盐船上只是在风中。”明月初在广济桥,酒吧里挂着灯笼,猜猜蛋艇上的拳击命令,妓院里的丝竹细语,真的是“成千上万的家庭,深夜像鼓一样”,直到“遥指渔灯安静”,已经是“海气远去三更”。

这座神奇的桥,每个桥墩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持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河上建造这样一座桥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潮州民间流传着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经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河之苦,便请侄孙韩湘子与广济和尚搭桥。

韩湘子在东面建了一座桥,请八仙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变成了黑猪。一路上,但当最后一群猪第一次到达凤南时,他们看穿了一位孕妇。奇怪的是:石头怎么能走路!一句话,石头再也赶不上了,所以韩湘子负责东面的最后几个码头还没有修好。

广济和尚在西南建了一座桥,还邀请了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石,把石头点成一群乌羊,一路来。但是当最后一群乌羊到了半路,遇到了当地的一个恶霸地主,想抓住这些羊,便说:“你这个和尚哪里来的羊啊!显然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就赶到你的田里去吧!”地主把羊赶到自己的田里,却变成了乌石山,压倒了地主的良田。传说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起源。

因此,在最后一批黑猪中,乌羊没有及时到达,中间的桥无法修复。我该怎么办?天又亮了。八仙中,何仙姑不得不把莲花瓣扔到江心 变成18艘梭船;广济和尚一看到,立刻扔下禅杖,变成一根大藤,把18艘大船绑起来,变成了一座浮桥。这样,为了纪念仙佛共同建桥的成就,人们称这座桥为“湘子桥”和“广济桥”。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扩大,湘子桥东西段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像长龙卧波。看着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像漂浮在水面上,风景宜人,像三湘。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这一景象描绘得精彩:“湘江春晓水一路,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横梁上冒出,惊涛声响彻海门潮。鸦洲升起翻桃浪,鳄渚烟深卓柳条。三月一带长虹好,浮茶几拟云霄。”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已经修建了好几次。1958年,整座桥梁得到加固和维护,18艘梭船被拆除,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和两座高桩台式桥梁。1976年,它再次扩展到现状。1988年1月,国务院宣布广济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梭船锁画桥

——广济桥民歌、对联与诗歌

康志保

这样一首桥的民谣在广东潮州地区流传:“到广不到潮,浪费到广东;到潮不到桥,浪费到潮州。民歌中所说的“桥”,是指“广济桥”,原名“济川桥”,又称“湘子桥”,因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的石碑而在桥边传说。它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广济门外的韩江上,是中国古代桥梁中最早的开放式桥梁。由于桥梁建设困难、结构多样、桥梁上有商业市场等原因,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韩江原名“意溪”,上游有东支汀江、西支梅河两大支流,交汇在三河坝。它是河流狭窄的地方,水流非常湍急,洪水危害很大;再加上潮汐的影响,浪潮汹涌。由于经常有鳄鱼出没,韩江又被称为“鳄溪”和“恶溪”。唐朝作家韩愈(768)-824)字退之,被贬为潮州刺史时,动员人们驱鳄入海,并写下了著名的《鳄鱼祭祀文》。于是,人们用“退之”这个词做了一对巧妙的对联:“恶溪鳄鱼;退之退之退!这对对对联,至今仍在潮汕地区流传。因为韩愈在潮州修堤、造桥、植树、办学两年,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把“意溪”改成了“韩江”。

广济桥建于南宋乾道6年(1170),历时56年。整座桥长518米,分为东、西、中三段,东西两段均为石墩、石梁桥。东段有12孔13墩,长约283米;西段有7孔8墩,长137米;桥面宽约5米,在中国古代桥梁中仍然很少见。后来,在不断的水毁中,重建时增加到24墩,并建造了预期的建筑。中间长约100米,是浮桥的一部分,主要是因为“中流湍流特别深,不能作为码头”,同时又受到台风洪水的冲击,不适合建码头。因此,中间部分是用铁链将18至24艘木船铰接在一起,定期打开,以促进航行。那时,大型海船可以从汕头过桥到潮州上游的大埔,宽阔修长的木排可以顺流而下,穿过桥进入大海。浮桥在发大水时拆除,可使泄洪通畅。在中外建桥史上,这种开放式构思产生的结构写下了新的篇章。因此,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闭石桥”。此外,在急流和海潮中,桥梁形成了惊人的风景。清乾隆年间,进士郑兰枝写了《湘桥春升》诗:“湘桥春晓水一路,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上鹭,海门潮响起。雅州涨起翻挑浪,鳄渚烟深清柳条;长虹三月好,风景几乎拟到层霄。”

由于韩江水急危险,历元明清时期重建了20多次。为了适应其独特的地形和水势,桥形独特,桥墩更具特色。桥下的24个桥墩都是用花岗岩榫卯砌成的,比普通桥墩宽。其中,大长度为14.4米至21.7米,宽度为9.5米至13.85米;小长度也在10米以上,宽度在5.7米以上,使桥梁看起来坚固壮观。

由于桥墩长,桥面宽,广济桥的另一个特点是“一里长桥一里市”。也就是说,每个桥墩上都有一个亭台楼阁。桥面上的木屋相互连接,楼台鳞次,商贩云集,各种叫卖声不断;晚上,桥上灯火通明,酒吧猜拳叫,还有妓女的丝弦,已经很吵了。韩江的水声在桥市几乎听不到,所以外人经常开“到湘桥问湘桥”的玩笑。长期以来,关于广济桥商城热闹非凡的诗词很多,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幕。现举清人曾廷兰《晚过湘桥》诗。“韩江江水流东,扬州风景不同,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面红。猜拳坦艇犹呼酒,挂席盐船刚刚开风;二十四桥凝目处,往来人在图中。”

在800多年的建设史上,广济桥留下了无数的轶事。人们祈求好运,因为他们反复修复和倒塌。清雍正6年(1728年),大桥再次修复后,“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铁牛背上铸有“镇桥御水”四个字,分别放置在西岸第8墩和东岸第12墩上。道光22年(1842)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头铁牛掉进河里,然后在远处的上游发现。另一架飞机在1939年被日本帝国主义者飞机轰炸,然后不知道该去哪里。1980年,一头重铸铁牛被放置在桥西第五个桥墩的分水尖上。为此,潮州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州湘桥风流不错,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

这首民谣清楚地概括了广济桥上的故事,尤其是桥墩的演变。1958年4月,当地政府对桥梁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加固,新建了钢筋混凝土梁,结束了800年来屡修屡毁的历史。1976年,桥梁再次扩大,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2米;桥两端的城市建筑已作为工人文化宫供人们休闲。之后在下游1公里处修建了一座韩江大桥,保护了广济桥作为文物。2003年至2007年,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得到了加固,“十八梭船”的开闭浮桥得到了修复,桥上的十二座亭子和十八座亭子得到了修复,并加入了牌匾和对联,定位为旅游步行桥。

我是潮州人

望采纳

以上是关于中国现有的四座古桥,中国现有的四座古桥中哪一座位于广东潮州,中国现有的四座古桥中哪一座位于广东潮州。我希望它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