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

草台班子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草台班子)

说到“草台团队”,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贬义词。参考《现代汉语词典》,“草台团队”被解读为“演员少、行头简单、道具简单的团队,经常在县市郊区交界处或乡镇、行政自然村表演”。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补充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草台班是一个自编自演的私人团体。

事实上,这样的戏团队在旧中国随处可见,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戏改”, 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国有剧院和剧团,一些地方民营剧团几乎看不到。

在百里水乡兴化,除了来自江苏省各地的13个专业淮剧艺术团体外,每年还有几个草台团队继承淮剧文化。仅兴化就有“兴化市东镇杨琦淮剧团”、“兴化市王建东淮剧团”和“兴化市王飞淮剧团”。他们常年为农村地区和草根人民服务。

如今,农村民俗庙会盛行,几乎每一个大小庙会都要搭台唱戏,而草台团队人员少,成本低,演出费用只有3000元左右。专业剧团出现时,演员众多。除农村公益演出外,一般服务农村庙会的费用约为6000元,形成了“草台队热”、“专业剧团冷”的现象。除了邀请乡镇和大型行政村的专业剧团外,小型自然村通常邀请“草台团队”为庙会表演。

切断淮剧艺术发展的断面,不难发现它与徽剧、京剧有着相互的影响,也可以说直接受益于徽剧、京剧而繁荣。

据说清代顺治(1644-1662)年间,安庆刘四徽班东征泰州、句容、兴化等地,清末一位山西总督曾带徽班30多人回到原籍湖垛(建湖)。不久,徽班遍布苏北里下河和盐淮城乡。明末清初,古邑昭阳戏剧活动频繁,呈现出喜人的繁荣景象。苏北各地的戏曲班社(草台班子)纷纷来兴化城乡搭台表演。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庙台表演,而另一些人则在码头周围表演。每当他们庆祝或奖励上帝并愿意时,草台班子都会来这里唱歌。

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字子田、字幼植、著名经济学家、考证学家)曾邀请草台团队来家里唱一出戏。尤其是中华民国十五、十六年来,城市东营街画家王承业(字继声)也在家里演过戏。

民国时期,兴化城乡有很多戏楼、剧院、草台,让香味在百里水乡的草台班社登台献艺。这些戏楼和舞台大多建在寺庙正殿前南侧,当时南朝北都是木砖结构。清末民初,一些草台班社来兴化演出,如都天庙、城隍庙戏楼、艺人徐公美、徐公明、“腊红子”等。定慧寺曾有小凤凰等班社在此表演。

在城市老西门外,仍有一座不完整的家庭剧院,由明代著名作家、中原人才和大臣建造。清代名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住在兴化竹横港(今竹洪镇)。当地人发现了郑板桥的八首《乡村表演词》,这也反映了当时水乡兴化农村草台团队在舞台上唱歌的真实场景。

活跃在百里水乡兴化的草台淮剧,在古代被称为“香火戏”,属于“诺”。“诺”是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起源早。兴化位于江淮之间,古代巫风盛行,是民间歌舞活动和传统习俗。做“香火会”,内坛以唱神书为主,外坛以表演武术为主,唱歌时伴锣鼓渲染气氛。通过“香火会”的形式,达到了逐疫、驱邪、救灾、祈年、纳吉、降福的目的。在神秘的法律活动中,从会议的歌唱、忏悔、鼓舞等表演逐渐演变成一种歌剧形式的文化形式,被称为“香戏”(淮戏)。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百里水乡的“神戏”尤为流行。求雨、治蝗、唱神戏、庄稼生长唱青苗戏、收获后唱奖神戏、集市、船市唱行会戏、有钱人唱庆祝堂戏等。

当时,仅兴化城乡就有30多个草坪团队常年表演。这些团队中的大多数在寺庙里表演,少数草坪团队在村庄广场上搭建桥墩和围栏,为草根人民表演。直到20世纪50年代,兴化徽州和北京的团队才转变为“江淮剧团”,来到兴化市胜利剧场表演,并立即被兴化县文化主管部门注册为“兴化县淮剧团”。

当时,该团的一些演员会唱徽调。在百里水乡的土地上,当“都天会”、“东岳会”、“龙王会”、“关帝会”、“签司会”、“三元会”等大大小小的庙会在农村举行时,会有来自上海、两淮(淮阴、淮安)、盐阜和里下河的专业剧团和草台团队为广大农民传递淮剧文化,奉献精美的淮剧大餐。

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其灿烂的文化积淀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戏剧文化和传统庙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扎根有着悠久的历史。百里水乡庙会盛行。全市28个乡镇街道1500个行政村中,有230多个传统民俗文化庙会组织,内容不同,规模不同。一旦在这里举办庙会,将邀请上海、两淮、盐阜、里下河专业淮剧团或“草台团队”在舞台上演唱,演出将持续5天左右。

这种淮河文化遗产与民间庙会的友谊现象不仅在苏中、苏北地区排名第一,而且在江苏省内外也很少见。同时,它也为苏北地区的“草台团队”带来了巨大的表演市场和生活空间。戏曲文化与民俗庙会是两者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戏曲文化以庙会为载体,以普通人为平台,以爱人为动力,融合文学、艺术、娱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学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戏曲文化,尤其是淮剧文化,在民间庙会的帮助下继续发展。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兴化市只要听说有专业的淮剧团表演,郊区就有很多家庭出动。1995年10月8日,笔者在原人民影院前遇到了一家三口,来自城郊堆田新民村。为了看上台州淮剧团表演的大型传统淮剧《天要下雨,娘要结婚》,他们顶着细雨等待退票,甚至以20元一张的价格等待了三张退票。

离开会场还有40分钟,就有观众蜂拥而至。每次演出时,掌声和掌声都在这个想法上。为什么其他地区的地方戏在兴化很受欢迎?一位淮剧资深人士表示,兴化是淮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这一切都是由于淮剧扎根于当地。

如今,从过去的田野、寺庙、街道到舞台、剧院,从苏北农村到江南著名城市,从“草台团队”到专业剧团,传统的淮河剧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其中,淮剧的音乐发展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都市淮剧”和“本土淮剧”两大类。然而,它们都是同一水平上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是两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相辅相成。淮剧是苏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之一,可以很好地反映苏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尤其是盐阜和两淮。

近年来,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兴化市有关部门吸收了一批淮剧幼苗,并将其送往扬州艺术学校学习,为淮剧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淮剧的普及必须从娃娃入手,让它进入中小学音乐课,让观众从中老年转向年轻化,进而让积累苏北人民厚重精神财富的淮剧艺术永远拥有生动的现实生活。